伦敦和苏黎世交易中心的铂金库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市场甚至无法准确评估到底还剩下多少。这场席卷全球的供应危机,正让借贷成本飙升至疯狂水平。
铂金市场正经历一场十年来最剧烈的震荡。截至8月6日,铂金价格已较年初暴涨45%,一度触及每盎司1438美元高位,目前在1320美元附近震荡——打破了该金属十年来在800-1100美元区间徘徊的局面。
市场紧张情绪的最直接体现是铂金借贷成本飙升。一个月期铂金租赁利率仍维持在10%以上高位,虽从7月超过35%的峰值回落,但远高于接近于零的正常水平。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的Ed Sterck对此表示:“当租赁利率一度飙升到近40%时,对于那些将借入金属作为商业策略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疯狂的水平。”
铂金租赁利率已成为衡量市场压力的实时晴雨表。当这一指标长期维持在10%以上,远高于接近于零的历史常态,表明持有者出借实物铂金的意愿降至冰点。
对依赖铂金运作的行业而言,高昂的借贷成本正带来严峻挑战。汽车、珠宝、化工和玻璃制造企业通常选择租赁而非直接购买铂金以降低资金占用,但如今这一策略正变得难以为继。
据多位交易员透露,在两位数租赁利率的环境下,市场流动性几近枯竭,大多数潜在借款人被高昂成本挡在门外。
Valent Asset Management基金经理Jay Tatum指出:“租赁利率表明市场的极度紧张状况尚未结束。当市场如此收紧时,无论原因如何,它都应该会把隐藏的库存吸引出来。”
铂金库存的快速消耗主要由两大需求引擎驱动,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纳全球供应。
美国市场恐慌性囤积,关税担忧促使大量铂金流向美国仓库。仅过去三周,纽约商品交易所认证仓库的铂金库存就增加了29万盎司,这种囤积行为直接反映了市场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防御性反应。
与此同时,亚洲市场创纪录进口,全球最大铂金消费市场在第二季度吸纳了创纪录的120万盎司铂金,其进口量持续高于预估的国内消耗量。
“近期中国进口量的激增是今年铂金价格飙升的关键,”对冲基金Massar Capital Management总裁Marwan Younes指出。
这种双轨抢购直接导致伦敦和苏黎世两大交易中心的现货短缺,交易员开始囤积实物而不愿出借。由于伦敦市场缺乏可靠的官方库存数据,外界难以准确评估库存消耗程度,为市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铂金市场正迈向连续第三个年度供应短缺。世界铂金投资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将出现53.9万盎司的赤字,为连续第三年市场短缺。
南非困境,作为全球70%铂金产地,南非持续受电力短缺及成本激增困扰,严重限制了产能恢复。
表:铂金市场关键指标变化
尽管价格回升使约90%的铂金矿业公司实现盈利(去年底仅为60%),但这仍不足以刺激新生产投资。
Valterra Platinum首席执行官Craig Miller坦言:“价格需要再上涨约50%,才能激励新的产能投资。” 这种结构性供应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
尽管现货市场紧张迹象明显,华尔街机构对铂金未来走势的看法却出现严重分歧。
看多阵营,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在7月报告中指出,铂金基本面强势将持续至2026年,连续多年的供应短缺为价格提供坚实支撑。
该行认为工业补库存和珠宝领域的替代需求将成为关键驱动力,预测铂金价格在2026年可能达到1550美元/盎司。
看空声音,高盛分析师则持谨慎态度,警告近期价格飙升主要由投机和ETF需求驱动,而非基本面改善。
他们认为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的转型将对铂金的催化剂需求构成结构性压制,一旦投机热情消退,价格回调将不可避免。
铂金供应危机已开始对产业链各环节产生实质性影响。
工业用户困境,汽车、珠宝、化工和玻璃制造等依赖铂金的行业首当其冲。工业用户传统上依赖租赁市场获取铂金以降低资金占用,如今高昂的借贷成本正迫使他们重新评估供应链策略。
投资格局变化,2025年上半年,全球铂金ETF持仓量小幅回升近4%,但美国投资者年内已通过铂金ETF抛售了21.5万盎司铂金。这种分歧反映了投资者对铂金前景判断的不一致。
氢能经济曙光,铂金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催化剂材料,正迎来新的需求增长点。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辆将从当前不足5万辆增长至超过120万辆。
据SFA Oxford测算,到2030年,氢能产业可能推动全球铂金需求年增20-30吨,约占当前年需求的7%以上。尽管短期无法完全弥补传统市场下滑,但为铂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性支撑。
铂金市场的紧张局势已从交易中心蔓延至全球产业链。汽车制造商在车间里焦急等待铂金到货,珠宝商看着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重新设计产品线,而南非矿场工人们则在持续电力短缺中勉强维持生产。
对冲基金Massar Capital总裁Marwan Younes的警告正在成为现实:市场结构性条件已如“一堆干柴”,任何火花都可能点燃剧烈反弹。当华尔街分析师争论这轮涨势是泡沫还是新常态时,全球工业界已在默默承受这场贵金属危机的真实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