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中标、账期延长、同质化厮杀,中国产业经济正深陷一场“越努力越贬值”的恶性循环。
2024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罕见发布声明,质问业内企业为何在招投标中出现“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的异常情况。此前协会公布的光伏组件最低成本为0.69元/瓦,而某些企业的报价竟击穿这一底线。
这一幕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内卷式”竞争的典型缩影。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反复强调,成为政策高频词。然而当企业深陷价格战漩涡、产业链层层挤压、地方招商竞相让利,破解这一困局却面临重重难关。
“内卷”一词已被赋予经济学内涵:企业或组织为争夺有限资源进行的无效或过度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下降,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现象在当下中国经济中呈现出三种典型样态。
价格血战首当其冲。光伏行业成为重灾区,2024年前10个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价格分别下滑超过35%、45%和25%,全行业121家上市企业中已有39家陷入净利润亏损1。在家庭清洁行业,电商直播间里3公斤售价不到15元的洗衣液引发业内质疑——从配方到包材,成本核算显示其质量根本达不到行业标准。
同质化厮杀成为另一特征。汽车行业在2024年迎来惨烈价格战,全年共有227款车型降价,新能源汽车平均降价1.8万元,同比降幅超9%。当一家车企推出爆款,同行迅速跟进复刻,用更低价格争夺市场,创新在低价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产业链压榨则构成隐蔽维度。北京一家建筑企业总经理赵利透露,公司最长的项目账期超过3年,尚有1000多万元款项未能回流。汽车行业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且2024年比2023年又延长了1个月。大企业通过延长账期、压低采购价,将价格战压力转嫁给中小企业。
“当企业无利可图时,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一位头部企业负责人的坦言道破了恶性循环的本质。这种竞争模式最终导致全行业“失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曾发出警示:“毛利率极低,几乎没有利润。这种情况下,我们拿什么去创新?”
企业层面的“囚徒困境” 成为第一重难关。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企业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两难。正如剧院效应所揭示的: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不得不效仿,最终所有人都站着看戏,体验反而更差。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84.4%的经销商遭遇价格倒挂,超六成倒挂幅度逾15%。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企业的无奈选择。
产业链传导下的生态失衡构成第二重障碍。当头部企业发动价格战,压力沿着产业链逐级传导。2024年底某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引发震动——当时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净利润率仅为7.2%,这意味着降价将直接将其推入亏损深渊。在电商领域,流量成本吞噬企业利润,厂商获取流量费用常占销售额30%以上,头部主播扣点甚至高达70%,形成流量、利润、质量的“不可能三角”。
地方政府间的招商竞赛形成第三重阻力。一些地方为争夺产业项目,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进行“逐底竞争”。芯片产业曾出现“一窝蜂”现象,导致市面上涌现上万家低端同质企业。这种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低效产能难以出清。
制度层面的监管漏洞是第四重挑战。虽然《招标投标法》规定不得低于成本报价,但“成本”认定在实践中困难重重。知识产权保护同样力不从心,一家科技企业控诉:“打知识产权官司,立案要1年,判决后上诉6个月,执行又1年”1。当维权成本远超收益,“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必然。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破”的关键在于打破地方保护与制度壁垒。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明确要求清理地方隐性壁垒,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杜绝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方式催生重复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为破除“内卷”的基础工程。
“立”的核心则是构建创新生态。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易四方平台等自研技术矩阵,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771亿元,净利润402.5亿元的双增长。奇瑞汽车开创“混动技术开源”模式,构建“开放开源-技术共研-人才共育”三位一体孵化体系,为技术突破提供新范式。
更多企业正探索差异化道路:
零跑汽车通过“核心零部件全域自研”降低制造成本,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黑马”
捷途汽车用“旅行+”概念开辟细分市场,仅用65个月收获百万用户
政策引导需转变发展逻辑。商务部研究院副主任杜奇睿指出:“反内卷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鼓励公平竞争,引导企业告别价格战等粗放发展的老路”。这需要改变地方考核体系,从GDP导向转向创新与质量评价。2024年以来,光伏、水泥、风电等行业已开始通过强化行业自律抵制低价竞争。
美团等互联网平台率先行动:给商家补贴、推广骑手防疲劳机制、取消超时扣款等措施,从产业链各环节改善生态。这些探索表明,跳出“内卷”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汽车行业的一幕颇具象征意义:当众多车企陷入“六卷”(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的混战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呼吁停止互怼互黑。而在产业链另一端,山东一家焊材企业靠着高端特种产品填补了常规产品的亏损,其董事长孟波悟出生存法则:“向普通商品要规模,向特种商品要利润”。
这种分化预示着中国产业经济的未来分野。当光伏组件在价格深渊中挣扎,当新能源汽车在降价潮中喘息,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真正难点,不仅在于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修正企业竞争的航向,更在于重构一个奖励创新而非惩罚坚守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