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罕见地跨越传统职能边界,向全球金融市场投下一枚"政策炸弹"——他明确建议美联储应从9月开始降息50个基点,并在后续累计下调150至175个基点,同时呼吁日本央行应当加息。这一"美降日升"的政策组合拳不仅超出市场普遍预期,更因其发言者身份的特殊性而引发广泛争议。本文将全面剖析贝森特这一"新型前瞻指引"的战略意图、政策逻辑及潜在市场影响,探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背景下资本流动与资产定价的重构过程,以及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所面临的复杂决策环境。
2025年8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通过一系列媒体采访和公开表态,向全球金融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而激进的政策信号:美联储应立即启动降息周期,且幅度应远超市场预期。他具体建议"从9月开始降息50个基点,并在后续累计下调至少150至175个基点",声称"无论什么模型"都指向这一结论。这一表态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激进程度,更在于发言者的身份——作为财政部长,贝森特此举罕见地跨越了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长期保持的职能边界。
传统上,塑造利率预期是美联储的专属领域,财政部长往往刻意与货币政策保持距离,以避免模糊职责边界。但贝森特却以近乎"央行式"的精确度,描绘了他心中应有的降息路径,这种"越界"行为立即引发了市场对美国政府可能正在干预央行独立性的担忧。更具戏剧性的是,贝森特还披露,如果美联储在上次议息前就掌握劳工统计局大幅下修的非农就业数据(5月和6月合计减少25.8万人),6月和7月本可提前降息。这一说法无疑是对美联储现行决策机制的公开质疑。
贝森特的激进主张与当前市场隐含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为4.25%-4.5%,若降息150个基点,中点将降至2.88%,而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仅隐含到明年秋季才可能触及3%的水平。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稳定在3.68%的高位,反映出投资者的预期比贝森特的蓝图要保守得多。这种预期差凸显了贝森特指引的前瞻性与争议性。
政治背景方面,贝森特的表态恰逢美联储领导层变动敏感期。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11名美联储主席候选人,以接替将于近期任期届满的鲍威尔。候选人名单包括杰富瑞首席市场策略师David Zervos、前美联储理事Larry Lindsey和贝莱德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资官Rick Rieder等。同时,特朗普提名的鸽派理事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即将出席下次会议,可能进一步强化美联储内部的降息阵营。这一人事变动背景使得贝森特的"利率指引"被市场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货币政策方向的明确表态。
贝森特提出的"美降日升"政策组合表面看似矛盾,实则基于一套完整的全球经济分析框架。对于美国,他看到了高实际利率对信用创造、房地产市场以及区域性银行的压力日益加大;即便通胀的黏性尚未完全消退,但增长放缓和融资环境紧缩的滞后效应,正在积累成潜在的硬着陆风险。贝森特的思路是,与其拖到局面恶化,不如果断通过降息释放压力,并利用明确的降息幅度管理预期,减少金融系统的被动去杠杆。
支持贝森特降息主张的经济数据包括:过去三个月非农就业月均增幅仅3.5万人,5月数据更从最初公布的14.4万大幅下修至1.9万。7月CPI通胀数据虽环比上涨0.2%,但商品价格表现相对温和,与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预期影响形成反差。贝森特特别指出:"大家本以为会看到商品价格通胀,但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服务业通胀"。这种通胀结构的变化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空间。
对于日本,贝森特则持完全相反的政策建议,认为日本央行"明显落后于曲线",需要通过加息来控制物价。他的判断基于:日本核心通胀指标已连续三年多保持在或高于央行2%目标水平,工资增速与物价水平多年后终于同步上扬,通胀目标的实现开始有了内生循环的苗头。在贝森特看来,如果日本此刻依旧维持超低利率,不仅可能让通胀预期滑向"轻度失控",也会在全球利差变化中被动承受套息交易的冲击。
政策错位的深层逻辑在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周期位置。美国面临的是增长放缓与金融稳定风险,需要预防性宽松;日本则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通胀良性循环,需要货币政策正常化。这种错位并非偶然,而是全球经济周期异步性的体现。贝森特的框架恰好捕捉了这一本质,为跨市场投资策略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系。
贝森特的"美降日升"政策设想一旦被市场采纳,将对全球资金流和资产定价带来深远影响。利差结构的变化将重塑资本"重力场":美元可能因相对利率优势下降而承压,尤其是在降息被理解为周期拐点的情境中;日元则有望吸引部分避险和套利资金回流,但伴随更高波动。
债券市场上,美国短端利率的下行速度或快于长端,期限溢价和财政供给压力会抑制长端的降幅,从而提升曲线陡峭化的概率。贝森特特别指出,日本和德国的收益率攀升带来了"明确的外溢效应","我们的30年期国债正被其拖累"。近期日本超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已飙升至数十年高位,部分标售甚至出现多年来最疲软的需求,德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触及14年高点。这种全球债市联动将加剧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复杂性。
股市方面,美股的贴现率下降可能为估值提供支撑,但若盈利下行验证了衰退风险,涨势就会受限;日本股市则需在估值压缩和企业治理改善、ROE回升等结构性利好之间找到平衡点。大宗商品和黄金可能因弱美元和宽松预期受益,但全球需求趋缓意味着周期品更可能出现"价稳量弱"的背离状态。
汇率市场将尤为敏感。历史上,美日货币政策分化时期往往伴随日元大幅波动。若美联储降息与日本央行加息同步实施,可能终结长期存在的"日元套利交易"(借入低息日元投资高息货币),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结构性调整。一些分析师已开始将这种情景与1998年美联储降息、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时期的市场动荡相类比。
贝森特的激进降息建议将美联储置于极为复杂的决策环境。现任主席鲍威尔面临的约束条件包括:通胀黏性、财政赤字、地缘政治冲击及长端利率期限溢价抬升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单一利率工具对市场的牵引力。更棘手的是,贝森特的"平行前瞻指引"形成了一种新型政策沟通生态——它不依赖于FOMC的点阵图,却可能对市场的实际交易行为产生同等影响。
美联储内部对此显然存在分歧。7月已有两名委员反对维持利率不变,而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近期表态显示,美联储对9月议息会议的立场有所转变。古尔斯比称:"今年秋季的所有会议都可能是政策调整的窗口","如果就业市场明显恶化,降息将是必然选择"。这种内部意见分化反映了数据解读的复杂性——虽然就业市场出现疲软迹象,但最新CPI数据显示服务通胀其实正在上升。
历史比较的角度看,部分市场观点开始认为,今年美联储降息路径可能与2024年相似——即9月降息50个基点开启周期,之后11月和12月分别降息25个基点。花旗集团在报告中提醒:"我们仍须记住去年夏天的情况——美联储在7月维持利率不变,但随后收到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并在2024年9月降息50个基点"。高盛经济学家则进一步表示,考虑到经济数据显示的广泛疲软,"推进50个基点降息的门槛应该成为市场基准预期的一部分"。
贝森特的干预无疑加剧了美联储的沟通挑战。长期以来,美联储通过精细的措辞管理市场预期,使金融条件的变化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但当通胀、增长、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相互冲突时,政策信号很难再保持单一性和清晰度3。贝森特的"插足"标志着央行沟通权力的多中心化趋势,投资者今后需要在更多元的信号源之间进行筛选和权衡。
贝森特的"新型前瞻指引"可能标志着全球金融周期进入一个新阶段。当美国的真实融资成本过高与日本迟滞的正常化进程在同一时间窗口相遇,全球风险溢价的地图将被改写。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央行政策沟通模式面临挑战,市场参与者需要适应在多重信号中航行的新环境。
更深层次看,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全球金融领导权的微妙变化。长期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取向被视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北极星",但贝森特的框架提供了一个替代性的全球视角——在其中,美国的货币环境将朝宽松方向调整,日本则迈向温和收紧,两者的错位为跨市场策略提供了新的坐标系。谁能讲出最自洽、最能解释跨市场逻辑的故事,谁就可能掌握话语权。此刻,贝森特似乎抢先一步。
对新兴市场而言,美日货币政策分化既是机遇也是风险。美元走弱可能缓解部分高债务经济体的偿债压力,但资本流动的剧烈波动也将考验各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宽松周期往往伴随着新兴市场资产价格的上涨,但这次不同的是,日本可能的同步紧缩将形成对冲力量,增加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
贝森特的政策宣言也引发了关于央行独立性的广泛讨论。在通胀尚未完全驯服的情况下,财政当局公开干预货币政策取向,这种打破传统分工的做法可能产生长远制度影响。虽然贝森特强调其建议基于经济分析,但市场难免将其解读为政治力量对央行决策的施压。美联储装修总部的高昂费用(25亿美元)近期遭到共和党猛烈抨击,特朗普也借此批评鲍威尔未能带来今年的降息。这种政治化倾向可能削弱市场对央行独立性的信心。
贝森特的"美降日升"政策框架为全球金融市场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但其实施路径和最终效果仍充满不确定性。美联储是否会在9月采纳50个基点的激进降息?日本央行会否顶住政治压力启动加息周期?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数月乃至数年的市场走向。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站在一个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新起点上。传统的同步周期模式被打破,各国央行将根据本土经济条件制定差异化政策。这种分化既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复苏,也预示着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
对投资者而言,适应这一新环境需要更加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美元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可能减弱,而日本股市和债市的价值重估过程将创造新的机会与风险。大宗商品、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可能因政策不确定性而获得支撑。
贝森特的"前瞻指引"最终能否成为现实,将取决于经济数据的持续验证。但无论如何,这场由财政部长发起的政策辩论已经改变了市场的话语体系,为新一轮金融周期的开启埋下了伏笔。正如贝森特所言,点阵图依然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北极星;市场参与者需要学会在多重信号中航行,这或许正是新周期开场的真正注脚。